向知名教授学习,提升自己的科学品质
刘庆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前些日子,学校一个学院的院长邀请我和他们学院青年教师就学术成长话题交流。我想,通过提高青年教师的学术研究能力,全面提升学院的教学科研水平是这位院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学习活动成果的体现,我应该大力支持。去年这位院长曾经邀请我和他们的青年教师交流过科学研究话题。青年教师的学术成长是一个高大上的话题,面对这个话题,我想到自己几十年来走过的艰辛学术道路。我在一篇题为:“感恩学术路上几位前辈师长”文章中介绍了多位至今在我脑海里印象深刻的老师和学术前辈。有的是我的大学基础课程老师,我从他们身上不仅学到了知识,也被他们的教学风范和科学精神感染。还有几位科学大腕,他们直接和间接对我学术成长起到不可小觑作用。几十年过去了,其中几位前辈已经仙世,他们当年的学术范久久地铭记在我的脑海里。为此,我决定以“向知名教授学习,提升自己的科学品质”为话题,以三位和我长期合作科学研究的中青年教授的学术成长故事为线索向他们娓娓道来,阐述这个话题。三位知名教授中,两位属于60后,一位70后,他们都是我的忘年交朋友,我可以如数家珍讲述他们学术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意义深远的往事。
第一位知名教授15岁考上大学,19岁本科毕业后考上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同时在职攻读博士学位,1989年博士毕业。至今我还保存当年他博士毕业论文答辩时给出席答辩会的所有人员人手一份长达15页的博士论文详细摘要。此后,我借鉴了他的这一做法,在我的博士研究生答辩时也给出席答辩会的人员每人准备了一份这样的论文摘要,以便他们掌握答辩人报告内容。我与他合作科研近三十年,参与他主持的多个科研项目,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合作发表学术论文20篇。这位教授性格偏内向,平时少言寡语,潜心做自己的科学研究。他利用我国丰富的地学资源优势,在固体地球地壳的化学结构方向做出了开创性的科学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他们领域内初露锋芒,28岁破格晋升副教授。然后,再接再厉破格晋升教授,在49岁更上一层楼戴上更有分量的国家级学术荣誉帽子。我在报告中向年轻教师们宣传他的科学品质:艰苦奋斗的科学精神。这位教授当年的博士论文素材来自野外900多个采样点的10000多个样品的科学数据。他依据这些数据分析研究结果产生了他的标志性科学研究成果。国际化视野的科研风范。他非常重视科学研究国际化。他基于固体地球科学本身具有的“不确定性”科学属性,需要大范围全球地质现象对比研究,才可能得出接近真像的研究结果。他与欧美多个大学教授合作成果发表在包括Nature在内的国际专业主流刊物,并得到国际同行高度评价。谦虚谨慎的科学态度。我们一起撰写和修改论文时,他常提出不要轻易提“首次”。因为,成果是否首次应该由科学同行说了算。他领衔发表的学术论文数量并不多。他认为,发表学术论文需要慎重,绝不滥以充数。理性对待“不爽”经历。在我的记忆里,他申请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时并没有得到所在单位支持。尽管如此,他的科学研究热情“涛声依旧”。
第二位60后教授比上述教授小两岁,我俩合作已有20余年,现在依然继续,共同发表论文12篇。他在学校本硕毕业后留校任教,在职博士毕业。他与上述教授性格相似,不善交际,属于那种“只会埋头拉车,不会抬头看路”的人。据我所知,他的博士导师在学校没有担任过什么行政职务,只是一位普通教授,因此,他没有大树可靠。在他申请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时历经数次失败才获得成功。据说,在他后来先后戴上几顶国家级学术帽子时,国家基金委相关学科负责人对当年他申请项目的艰苦经历表示诧异。当然,这位教授历经坎坷后现在科学研究做的“顺风顺水”,他培养的学生多人在重点大学当教授。这位教授的成长经历属于“做自己科学研究”成功的范例。我借此告诫青年教师,自有大树好乘凉,没有大树怎么办?正如Nature发表的论文,统计科学工作者成长经历中,背靠大树者成长要快得多。但是我想,对于大多数人,想靠大树可遇而不可及。因此,靠自己努力顽强拼搏成长对大多数学术人是硬道理。正如网友所言:“大腿也不多,抱大腿也很难”(引自“搞研究不如报大腿?”,作者:张大笔筎等,2019年11月11月27日大数据文摘)。